兩會觀察:中部崛起應如何“騰籠換鳥”? 2006年03月09日中新社


漢語的用詞博大精深,“騰籠換鳥”就是一例。記者發現,在此間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,這個詞匯被不少省份的人大代表頻頻提及,可究竟何為“騰籠換鳥”,似乎代表們也莫衷一是。

兩會尚未開幕,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對媒體說,浙江未來要“養好兩只鳥”,其中之一就是“騰籠換鳥”。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,浙江希望盡快淘汰高能耗、低效益的企業,積極引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、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,稱之為“騰籠換鳥”。

令人擔憂的是,“騰籠換鳥”概念似乎風靡太快,不僅東部沿海城市要“換鳥”,中部六省市也紛紛提出了“換鳥”目標,更有波及西部和東北之勢。

記者聽到了一些論述,有人將“換鳥”說成是移植東部閒置產業,到中西部另謀生路,也有的則把“騰籠”解釋為“閒置土地批租”,把“換鳥”理解為“擴大招商引資”。

“騰什麼籠?換什麼鳥?”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。

對此,有人大代表認為,中國存在的城鄉差距、地區差異有目共睹,是不是中國所有的省份都要養同樣的“鳥”呢?比如,上海“換鳥”為了國際金融業、物流業,浙江“換鳥”為了高效生態農業和先進製造業。“騰籠換鳥”之風,似乎也需因地制宜。

來自中部地區的人大代表、安徽省淮南市委書記陳世禮也在思考如何“騰籠換鳥”。他認為,這座煤炭城市,面臨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“兩難”,想“換鳥”,先環保。出於對當地生態的考量,陳世禮在淮南的“換鳥”舉措是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,治理井田範圍內的生態環境,遏制開採可能造成的地表塌陷、裂縫,保護土地和植被資源,同時對現有礦井進行高定位的技術改造,期望建成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礦井。

聯想到胡錦濤、溫家寶兩位國家領導人在兩會期間先後表示“青山、綠水、藍天、白雲,不能在這一代人手裏破壞”的話,各地在“換鳥”之前,是否應先看看原來的“籠子”是怎樣一片青山綠水,“換來的鳥”會不會是一隻“惡鳥”?

一位人大代表感慨:“細節決定成敗”,內地現下最缺的是有關“籠子”和“鳥”的評估體係。(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節約能源 保護環境:番禺重構“嶺南水鄉” 2007年12月29日 人民網-《人民日報》


廣州市番禺區近來喜報頻傳:廣州首個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基地、環保產業園、生物科技園、現代工業園等16個節能環保項目和自主創新產業平台相繼在這裡奠基。

“要實現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目標,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刻不容緩。對此,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珠三角地區應該做出表率。”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說,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,建設生態文明,首先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,形成節約能源資源、保護生態環境的增長方式。

“騰籠換鳥”,騰出發展新空間

番禺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心位置,素有“嶺南水鄉”之稱,與順德、南海並稱為“珠三角之核”。改革開放以來,“南番順”順應全球產業轉移潮流,以“廣東制造”聞名海內外。但是,高能耗、高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方式,也導致土地、能源、原材料配置等日趨緊張,環境壓力不斷增大。

“必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,立足可持續發展,培育新的競爭優勢,在更高層面上恢復‘嶺南水鄉’的風貌。”新一屆番禺區委、區政府實施“騰籠換鳥”計劃,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移出去,將科技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企業大量引進來。番禺先后轉移勞動力密集型企業600多家。

今年以來,數控機床、生物醫藥、動漫游戲等數十項高科技、環保型產業項目相繼落戶番禺,全部投產后銷售額將超過番禺現有工業產值總和,但總用地面積卻不到現有產業用地的1/12。番禺幾百家低端紡織服裝企業基本完成了“騰籠換鳥”過程──或升級改造走品牌經營之路,或挪出地方將空間讓給相對高端的產業。

“趕羊入圈”,提升整體競爭力

番禺集約整合工業區,徹底扭轉“村村點火、戶戶冒煙”的散亂型發展態勢。村一級不再新辦工業區,整合后的工業園區最小以鎮區為單位規劃,按照“高起點投入、高強度投資、高效益產出”建設,總數不超過20個。

有人形容,番禺過去是“漫山放羊”,現在是“趕羊入圈”。據專家測算,企業“入園”,可在公共設施投入、土地使用、節能治污等方面降低運作費用20%。同時,企業集聚,在上下游企業配套供應方面帶來商機。

番禺有數百家電鍍企業,一度污染嚴重。番禺要求電鍍企業集體進駐產業園,園區統一建設公共電鍍廢水處理設施,企業按廢水處理量繳納費用。廣州福龍五金電業公司董事長梁林標說,電鍍企業自己建設廢水處理設施,一次性投入最少在800萬至1000萬元,並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承擔。而進園后,則可以較低的成本,從根本上解決廢水排放問題。

“趕羊入圈”也為培育企業“航母”提供了“溫床”。今年7月,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在番禺啟動,未來3年將引進3家以上國家級研發中心、10家省級或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。

生態優先,重繪經濟新藍圖

著眼於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,番禺提出“生態優先”的思路,投入105億元實施“一號工程”──整治轄區內700多公裡河涌水網,關閉了數百家未達標排放的企業、採石場、採泥場。

番禺人重新審視自身區位優勢、產業特征和發展坐標,把“招商引資”改為“招商選資”,將發展重點投向商貿、物流、工業設計及生產服務型產業,全力打造珠三角重要的科技、商貿、物流中心,並從項目審批、產業導向、環保措施、監督機制、考核體系等各個環節入手,盡力改善生態環境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。

最近,番禺啟動“2334”計劃,即重點進行2個高新技術科技園、3個現代化工業園、3個現代化大型交易市場及物流產業園和4個商貿功能區的規劃和建設。

譚應華說,我們將把推進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有機統一起來,努力構建一、二、三產業適度、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,實現生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。

如今,“生態優先才是真本事”已成為番禺人新的政績考核標准。一個天藍水碧、富裕美麗的“嶺南水鄉”正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。

[記者感言]

生態優先、“騰籠換鳥”、“趕羊入圈”等做法,折射出珠三角地區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進程。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,珠三角地區正加快構建節約能源資源、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,新一輪產業優化、改造和升級正在展開。目前,珠三角五市與粵東、粵西、粵北9市共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18個、市區級產業轉移園上百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淘汰污染企業加快產業轉型 坪山 "騰籠換鳥" 2008年02月14日//劉深/人民網《人民日報》


這裡是珠三角經濟開發區的重點衛星鎮,這裡是深圳市規劃發展的后續產業重點基地。

位於深圳市龍崗區的坪山街道,是深圳面積最大的街道。坪山的工業之路,是整個深圳以及珠江三角洲的縮影:改革開放后,農田變工廠,農民變工人,坪山人洗腳上田,蓋起一幢幢廠房。如今,坪山人開始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:把低端工業、污染企業淘汰掉。用他們的話說,就是把原來籠子裡的“麻雀”放出去,騰出空間引來“金絲鳥”。

近年來,坪山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刷新。但是,“先污染后治理”這條路,所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。

坪山有污染企業135家,分別從事紡織、紙制品、塑料制品、電鍍及線路板等行業,其中60多家電鍍、線路板等重污染企業。據估算,這些污染企業年產值和上繳利稅佔全街道的份額比較小,但對環境質量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健康影響很大。此外,污染企業產生的工業廢水嚴重污染坪山河,再經淡水河匯到東江,直接影響到粵、港兩地居民的生活用水。

從去年7月開始,坪山成立工業污染源專項整治領導小組,調動街道14個職能部門的力量﹔市、區、街道三級環保部門聯合組成稽查組,針對重點排污企業,利用晚上、雙休日突擊檢查。經過兩個多月整治,10多家重污染企業受到行政處罰,處罰金額達70多萬元﹔對7家企業停產整改,兩家重污染企業吊銷排污許可証﹔檢查企業30家次,查處滲漏、超量排污違法行為兩家,超標排污兩家。坪山偉信電鍍制品廠污水處理設施老化,不能穩定達標,被列為關閉企業名單,環保所對其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,並報區環保局處罰,最后依法查封,該廠已於不久前關閉搬遷。

在日資企業歐姆龍公司,工人養金魚的水竟然是來自電鍍車間的工業廢水。該公司投資930多萬元引進這套污水處理系統,工業廢水經過電解脫脂、回收水洗等重要流程后,部分含有貴重金屬的水得到回收,大部分處理后的廢水接到洗手間循環利用。深圳市環保局對該車間的污水排放進行24小時監控,電鍍車間的污水排放達到國家和地方的環保要求。

坪山街道有關領導表示,坪山將通過“騰籠換鳥”、產業升級,更加科學、合理、高效地利用資源,推動區域產業向高端、高產、高效、高附加值產業轉型,為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珠三角「騰籠換鳥」政策 新鳥未至 舊鳥已紛飛 /2007-11-14/鉅亨網


新鳥未至,舊鳥紛飛。隨著珠三角當地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的「騰籠換鳥」政策後,環保、能耗、勞務等政策的限制,已造成企業經營成本上升,在利潤和發展考量下,一股「珠三角出走潮」正悄悄的在企業間颳起。

《香港文匯報》報導,珠三角聚集了非常龐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,這些年造就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民生繁榮,但在當地政府積極推出「騰籠換鳥」的產業升級政策下,環保、能耗和勞務方面限制越來越緊,企業對於珠三角越來越高的工資水平、日益減少的土地資源等,已感到難以承受,興起出走的念頭。

截至目前,儘管廣東省外經貿廳尚無統計資料,但旗下的香港工業總會稍早的一份調查卻顯示,由於珠三角成本上升,已有37.3%的企業正計劃將全部或部份生產搬離珠三角,其中超過63%的企業索性遷出廣東。

目前,珠三角約有 8萬間港資企業,由此推估,至少有近 3萬間港企已經對珠三角萌生離意,而有 1.8萬間左右的企業,希望遷離到廣東省以外的區域。

專家和廠商普遍認為,當局的「騰籠換鳥」政策對珠三角外企影響的確很大,但這個政策所帶來的效果是「新鳥未至,舊鳥紛飛」,企業紛紛出走擇木而棲。

企業當中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勞動密集型傢具行業,已經出現南資北移的趨勢。其中,香港黃河傢具集團在上海投資 2億元建立的黃河傢具、台升傢具集團在浙江建立的佔地1500畝的台升傢具工業園等,都是這一行業的代表。內地的瀋陽、鄭州等地政府也立項,建設大型傢具工業園,來承接這一產業自珠三角的遷移。

業內人士指出,傢具業南資北移的趨勢正在形成,近幾年從珠三角轉移出去的傢具產業,資產價值應該有百億之多。

據了解,工業企業外移不僅僅是少數行業個別企業的自發行為,而是有組織、大規模的集體行動,顯示企業出走已不是個別現象。光是外商協會就有30%的會員有意將生產線外移到廣東以外的省市。其中機械、玩具、儀器儀錶、塑膠、服裝、印刷外移比例最高。

深圳外商協會表示,企業集體外移,主因是廣東一二線城市無法滿足企業擴大生產對土地的需求。此外,水電、勞動力的成本高漲也是原因之一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騰籠換鳥」傷粵港經濟 /2007-12-3/大公評論(經濟) /陳公宇


最近香港工業總會做了一項調查,資料顯示,由於生產成本不斷上升,有37.3%企業正計劃全部或將部分生產線撤離珠三角地區,而這部分企業中63%企業則可能計劃遷出廣東。如果以現時珠三角約有八萬家港企計算,至少有近三萬已對珠三角萌生離意,這種情況可能傷及粵港兩地的經濟發展。因此,研究珠三角地區的港企為什麼會出現外移思變意識,頗為重要。

政策應當靈活通融 廣東省政府乃至各地方政府認為,大量低技術製造業繼續留在廣東省內,可能導致兩方面問題難以下手解決。一是影響廣東對本地產業升級的積極性,因而提出舊的不搬離、新的難進入的觀點,省府有意對高新科技採取更積極的扶持措施,藉此令高新科技產業更快進入廣東。二是以環保、能耗及勞務措施,對一些繼續保持原始作業的企業加以限制,希望以淘汰的方式令廣東企業「騰籠換鳥」,出現新局面。

廣東的這種做法雖然難以質疑,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經濟發展之後,選擇產業升級必然成為新方向,但是省府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,不少港企之所以繼續留在廣東,在於廣東與港澳的地理位置。台資企業雖然首先落戶東莞,但最終卻大規模向上海江浙一帶轉移,原因在於台資企業走進大陸,並沒有像港資企業一樣需要依靠香港這個大本營,或者說需要打香港牌作為外銷熱點。因此,港企對轉戰內陸省份或大西北的意欲一直不高,連進入廣東東西兩側的考慮也顯得不主動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廣東推行「騰籠換鳥」政策必然令港企出現難以抉擇之勢,表現有以下幾方面:第一,隨著環保要求、能源消耗以及勞務政策收緊,港企要麼離開,要麼忍受,離開必須承受一筆巨大的經濟損失,而忍受則直接影響經常性收益。第二,部分港企採取暫掛靠對策,同時積極尋求向東南亞發展的可行性,希望在獲得理想陣地之後才全面撤出珠三角。第三,評估企業回流香港的利潤降低程度,如果能夠在承受範圍之內,就會考慮回流香港的可行性。

從積極方面而言,面對「騰籠換鳥」可以令港企更認真考慮發展問題,但從消極的方面看,則對於建構粵港大融合的經濟體系起著負面影響,港企對於往後與廣東的合作會留下陰影。因此,廣東如果考慮到粵港兩地的發展前途,即使推行「騰籠換鳥」政策也應考慮靈活性和通融性,如果採取一刀切做法,港企處於被動的掃地出門境況,造成相互之間的信任問題在所難免。如果從扶持和誘導角度入手,讓港企走產業升級道路,反而會獲得雙贏的局面。

新鳥未至舊鳥紛飛

究實,是不是全面發展高新科技才能代表廣東產業更上層樓,恐怕不能一面倒看待。舉例而言,有兩家亞太地區規模最大、世界前五名之內的傢具集團,就因為被認為非高新產業而成為「騰籠換鳥」對象,令企業對廣東離心,將生產線遷離珠三角,轉移到內陸省份。而另一代理世界名牌鞋企業也已遷往越南,完全斷絕了與珠三角的關係。走出珠三角已經成為不少企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便會考慮的問題,廣東推出的「騰籠換鳥」政策只不過對此起著推波助瀾作用而已,正因為如此,才更顯出這一措施的不明智。如果走出珠三角真的形成風氣的話,廣東恐怕要面對兩方面的壓力:一是「新鳥」未至,真正的高新產業未能著陸廣東,打散「舊鳥」卻產生了負面作用,有意到廣東的「新鳥」也可能因此而對廣東的投資環境重新做出評估。二是「舊鳥」在意識到將面對更多的掣肘之下,積極自謀出路,令離開珠三角風潮直接影響廣東的經濟。廣東省外經貿廳對於遷離珠三角外企數字表示並無統計資料,更被解讀為不重視外企的做法,不知情況已否引起廣東高層的重視。

用「騰籠換鳥」方法來達到產業升級的做法明智與否尚在討論之中,但廣東因此而受到手法不妥的批評似乎已出現,不踢走舊的就不能迎接新的這種思維,在信譽上受質疑在所難免,也可能會令抱著滿腔熱誠計劃走進廣東的新企業,有擔心自己何時變成舊的包袱的壓力。

幫助港企技術革新

不論珠三角還是廣東省,不爭的事實是土地資源十分緊絀,環保問題十分突出,勞務問題日見緊張,但是,對於任何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地區而言,這些都是必然要面對的問題,以為採取「騰籠換鳥」政策就能引進高新科技企業,其實不是積極的做法。廣東現在集聚了幾乎涵蓋所有層面的產業,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提升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,而不是在於如何把他們趕走,然後迎接新的更高利潤和更環保的產業,並以此改變廣東繼續領先全國的格局。

因此,廣東需要做的有以下三方面工作:第一,穩定外企尤其是港企的信心,以保護、支持、鼓勵技術革新的態度,為這些外企的產業提升制定有效和積極的扶持措施。第二,在不「騰籠」的情況下,熱情歡迎「新鳥」來棲,並且以注重來粵企業利益的姿態,令更多的高新產業樂於進入這塊風水寶地。第三,妥善解決「新鳥」與「舊鳥」爭地爭勞力爭能源的問題,充當積極而有作為的中介人角色。第四,不是任由「舊鳥」離枝,而是積極勸阻離枝,發現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,令「舊鳥」感覺到舊巢仍有舊愛,從而主動提升產業水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chao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